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侯鈺斐
一盞孤燈,一杯熱茶。時至暑期,正是潛心研究好時機。連續幾日,傅達林獨坐案前,鍵盤“噠噠”聲如急雨,某最新軍事法治報告初見雛形。
傅達林是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某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也是“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稱號獲得者。
工作之余,回顧這些年學科向戰轉型的蝶變之路,傅達林感慨良多。
他說:“現代戰爭是‘混合戰爭’,法律的較量越來越重要。著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法律較量與軍事、政治、外交、輿論斗爭等融為一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這是軍事法學者的重要使命。”
2017年,原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轉隸國防大學。38歲的傅達林被任命為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某系首任系主任。
2018年初,剛上任不久的傅達林帶隊到海軍部隊調研,某艦艇官兵紛紛提出疑問:“遇到海盜能不能開槍?”“抓到的海盜是捕是放?”“遇到他國軍艦‘邀請’我共同執法該如何回應?”一線官兵提出的一連串備戰打仗亟須研究解決的法律疑問,竟讓傅達林和幾個教授一時語塞,滿肚子的法學理論卻難以回應官兵熱切的期盼。那一刻,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也找準了突破前進的方向。
“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學科專業建設的種種‘危機’。”傅達林意識到,如果不能適應部隊備戰打仗需要,如果不能讓學科真正“姓軍為戰”,如果培養的法治人才不能為部隊戰斗力作出貢獻,幾代人接力打造的特色優勢學科,很可能面臨萎縮甚至被歷史拋棄。
回來后,傅達林就召集團隊圍繞轉型升級開展“頭腦風暴”。他對大家講:“光講理論,光講規則,光坐在書齋里研究戰爭法,已經滿足不了部隊鮮活的實踐需求,特色新興學科也必須向戰而行!”
從那時開始,傅達林就開始謀劃一盤“棋”。而這第一枚“棋子”,就落在了“軍事行動法”上。
國家利益拓展到哪里,軍事力量就應當跟進到哪里,相應的法律保障也必須延伸到哪里。傅達林開始帶領團隊,聚焦重點方向軍事行動任務進行集智攻關。隨著實踐積累的日益深厚,“軍事行動法”這一軍事法新部門的體系化建構也全面推開。他籌劃舉辦“軍事行動法律保障”研討會,在廣泛調研與合作的基礎上著手編制系列軍事行動法律手冊,建設軍事行動法律保障智能輔助系統,研發全軍首個基于強軍網運行的智能機器人“軍小法”,打造國內最齊全的國際軍事法數據庫……
這些年,從落子“軍事行動法”,到謀劃“戰時軍事法”,再到瞄準“新領域軍事法”,傅達林在建構姓軍為戰的新時代軍事法學征途上,一路劈波斬浪。
如今,傅達林又把目光投向了新領域新空間新樣式戰爭法律問題研究。他說:“我們要在備戰亟須的方向上深耕細耘,確保隨時能點將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