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涵
近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強調,安全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將嚴厲打擊“黑飛”行為,促進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
放眼當下,低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躍”千行百業。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農業”等豐富場景,催生出直升機旅游觀光、低空燈光秀、無人機播種施肥、低空勘察地質災害、無人機城市巡檢、空中出租車等新業態。據中國民航局預測,今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
然而,在這片萬億級新藍海上,安全問題卻如暗礁般浮現:云南大理,游客無人機違規穿越千年古塔時“炸機”失控;江蘇蘇州,某景區直升機墜落造成傷亡;福建泉州,千余架無人機在煙花表演中墜落……一些地方出現的意外事故,不免引發人們對低空飛行安全的擔憂。
曾有聲音認為,對于低空經濟這樣的新生事物,不妨讓其“先火起來再說”。顯然,這種觀點忽視了安全對于飛行活動的特殊重要性。1908年,當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騰空短短數年后,空難便奪走了第一位乘客的生命。1937年,“興登堡”號飛艇自燃的熊熊火光,迫使航空業重新審視氫氣動力的安全性。歷史經驗告誡我們,人類征服天空的歷程始終與風險相伴,即便是低空飛行活動,也同樣涉及空中及地面人員的生命安全,不容一絲僥幸。
與百年前不同,如今的低空事故往往有著更復雜的成因。既有極端大風、雷電等環境因素,也有操作失誤、安全意識淡薄等人為因素;既有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抗干擾能力差等技術問題,也有安全標準和相關規范不夠完善、飛手培訓和資質認證體系較為缺乏的管理問題等。
因此,固牢低空經濟“安全之翼”,需舉多方之力。在技術層面,企業和科研院所需加強飛行器自主避障、抗通信干擾、高精度導航等技術的攻關,加快電子圍欄、人工智能動態監測等技術在反控反制設備中的應用;在管理層面,需加強對無人機飛手的技術培訓及準入資格認證,健全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提升低空空域的數字化調度與安全協同管理水平;在制度層面,有關部門需細化低空飛行標準、事故責任認定等規則,完善低空安全監管責任體系,為治理無證操作等違規“黑飛”行為奠定制度基礎。
低空經濟振翅騰飛,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實踐。我們期待,低空經濟能夠固牢“安全之翼”,穩穩飛向更加廣闊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