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槐國龍從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通過招聘進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工作,成為土壤生態農業創新團隊的一名科研助理。
新疆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同時也有大片的鹽堿地?;眹埶趫F隊的目標,就是通過科技手段,讓這些原本荒蕪的土地,逐步改造成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農田。
今年6月,槐國龍跟隨團隊科研人員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要在緊挨著塔克拉瑪干的邊緣地帶改造一片30畝的農田。團隊用一種特殊的改良劑,讓原本松散的沙土具備固化保水的功能。
在沙漠,高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大風天氣。因為大風會刮起地面的沙土,改良劑也無法正常播撒??紤]到沙漠天氣變化很快,槐國龍只能蹲守在現場,等待有利時機進行作業。有時在沙漠里待一整天,只有一兩個小時的作業時間。
隨后,這支隊伍又轉戰阿克蘇地區,這里的部分農田面臨鹽堿化難題。團隊通過使用鹽堿改良劑,為棉花根部創造淡鹽環境,從而確保棉花順利生長。
經歷了一個多月的野外工作,槐國龍笑稱自己又黑了一圈。
回到辦公室,槐國龍依然忙碌,他要抓緊時間完成近期團隊成員的出差報銷工作,并對最新采集的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卻為團隊的科研人員減輕了很大的負擔,讓他們心無旁騖地投身科研一線。
過幾天,槐國龍又將開啟新一輪的出差任務。工作十年來,他每年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在野外工作。
(科技日報記者 梁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