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人駕駛垂直起降航空器你體驗過嗎?空中通勤、低空觀光、高空滅火、快遞配送……“低空+”正在賦能千行百業。7月31日14:00,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系列情景大師直播課帶您走進億航智能,一起領略正在走向現實的未來黑科技。
直播 | 無人駕駛帶你“飛”向未來
直播丨臥龍探秘境·綠水青山間的新生
-
-
目前,我們的能源和材料大多依賴化石燃料。如何在這樣的世界中保障清潔能源、水、空氣和食物供應,是艱巨挑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教授將簡述當前發展軌跡,探討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含糧食生產與二氧化碳捕集)的進展、機遇與挑戰。7月15日上午10:30,敬請關注!
直播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關鍵挑戰
-
-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物理之夜”將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舉辦。本屆物理之夜將有三位獲得基礎物理學終身成就獎、諾獎得主丁肇中、David Gross和朱棣文三位教授參加主旨報告和圓桌論壇,同時參加活動的還有丘成桐、王貽芳、Hiroshi Ooguri/大栗博司,張翔、徐一鴻、戴自海、李菂等頂尖科學家。7月14日17:00,敬請關注!
直播 | 第三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物理之夜
-
-
第4號臺風“丹娜絲”已于7月7日凌晨0點前后以強臺風級在臺灣嘉義縣沿海登陸。預計,“丹娜絲”8日早晨起轉向西偏南方向移動,逐漸向浙江臺州至福建福州一帶沿海靠近。中國氣象直播間將持續關注臺風“丹娜絲”最新動態,并連線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直擊臺風一線。
直播 | 直擊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
-
-
在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普中國說”以“跨越時光的科研接力”為主題,邀請不同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及科學世家的傳承者,生動詮釋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家精神如何在當代科研中賡續傳承。通過他們的故事,帶領公眾走進科學探索的壯闊歷程,觸摸那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密碼,感受薪火相傳的科技力量。
直播 |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跨越時光的科研接力
-
-
《北辰對話》節目推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特集“創新雨林”,由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擔任召集人,總臺主持人鄭新宇擔任主持,特邀王堅與曹臻兩位院士,以及三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探討科學家精神新時代的豐富內涵。
直播 | 北辰對話5·30特別節目:創新雨林
-
-
汽車碰撞假人為何比汽車還值錢?為什么要設計“中國體征假人”?一輛汽車安全上路前需要經過哪些嚴格檢測?汽車智能化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守護汽車信息安全?5月27日上午10:00,科技日報帶您走進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展廳,探秘那些守護行車安全的“秘密武器”。
直播 | 汽車碰撞假人為何比汽車還值錢?探秘中汽中心科技展廳
直播丨超前點播!成為中國恐龍大展的第一波觀眾
-
-
作為博物館特效影院活動形式的全新探索,《五行和鳴》“銀幕之聲”科學電影音樂會讓特效電影與民族音樂,世界名曲與非遺樂器打破時空界限,碰撞出絢爛的花火!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這場“破圈”的科學藝術盛宴將以線上展播形式驚艷亮相,帶你解鎖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科技博物館的無限未來。
直播 | “破圈”!特效電影與非遺樂器的超時空碰撞
-
-
AR恐龍、人形機器人、AI助力微生物觀察、尋找文物里的神奇動物……當遠古生命遇見未來科技,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博物館未來該如何發展?5月18日上午10:00,科技日報邀您一同走進國家自然博物館,沉浸式體驗跨越時空的自然科學盛宴。
國際博物館日直播 | 當遠古生命遇見未來科技
-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第21屆公眾科學日來啦!5月17日09:30,聽嚴加安院士揭秘科學之美,體驗科學與藝術的碰撞;看周正一研究員如何用數學視角解鎖日常小謎題;和薛文超研究員一起揭秘航天科技背后的數學密碼;謝和虎研究員帶您看看數學如何丈量世界。
直播 | 與院士面對面,玩轉數學奇妙世界
-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十一屆公眾科學日主場活動將于2025年5月17日開啟。通過《同步輻射光源如何給電池做“體檢”》《微觀世界的“眼睛”:探測器技術如何“看見”粒子》《可見光之外的世界》三場科普報告和云游大科學裝置等形式,帶領公眾探索科學的奧秘。5月17日08:50,敬請關注!
直播 | 打卡大國重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十一屆公眾科學日
-
-
5月9日(周五)19:30,北京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張向宏為大家分享話題“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底層邏輯和實施路徑”,敬請關注!
清華公益直播 | 張向宏: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底層邏輯和實施路徑
-
-
濰柴礦山動力第二代新品推介會在鄂爾多斯舉行。5月9日15:00,敬請關注!
直播 | 濰柴礦山動力第二代新品推介會
-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于2025年4月21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幕。本屆活動以“我們的科學電影”為主題,聚焦科技與電影的深度融合,涵蓋電影展映、佳作評選、教育活動、協作交流等多項活動,為公眾呈現多元化的科學藝術盛宴。“跨界融合·共筑科學電影新生態”主題沙龍作為電影節科技單元的重要學術活動,聚焦探討未來科學電影新的創作表達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