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均
今夏,走在上海街頭,蟬鳴聲此起彼伏。不少人在享受這份野趣時,卻被不明液體打濕肩頭,抬頭望天不見雨,只見枝頭蟬影躍動。這場“天降甘霖”竟是蟬的排泄物,讓人猝不及防。
最近在部分社交媒體,“上海蟬尿如雨”相關詞條登上熱搜榜,評論區成了“蟬尿受害者”的交流大會。有網友發問:這從天而降的“蟬尿”是否攜帶病菌、會不會損傷皮膚?一時間,關于“蟬尿有害”的傳言四起。那么,事實究竟如何?科技日報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蟬尿90%以上是水
“蟬尿是蟬吸食樹汁后的代謝產物。”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副主任醫師王紅楓解釋道,高溫下,蟬吸食樹汁更頻繁,排泄量增加。
蟬的食物來源只有樹汁嗎?確實如此。研究表明,樹木汁液中水含量高達80%到95%。為獲取樹汁中的有限營養,蟬幾乎每天都要喝掉約自身體重300倍的樹汁,并快速排出多余水分以維持體內滲透壓平衡。這種液體排泄物,便是網友口中的“蟬雨”。
別看蟬個頭不大,排泄能力卻十分驚人。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蟬的排尿方式在昆蟲界獨樹一幟,其噴射尿液的速度高達每秒3米,是大象排尿速度的3倍。
“皮膚被蟬尿滴中,不會引起中毒或感染。”王紅楓說,相關研究證實,蟬尿無毒、無強刺激性,不會腐蝕皮膚或衣服。其中90%以上是水,還包括鉀、鈉等微量礦物質和少量植物糖。此外,蟬通過刺吸式口器取食,排泄物基本無異味。
皮膚不適另有“元兇”
既然蟬尿安全無害,為何有網友反映皮膚被蟬尿淋后過敏?
“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王紅楓分析道,一是蟬自身相關因素,比如其飛行時掉落的分泌物或粉塵中含致敏蛋白,也可能是敏感體質者被蟬的足、口器剮蹭皮膚后引發過敏反應;二是其他環境因素的干擾,比如過敏者同時接觸了花粉、螨蟲等,這些也可能引起皮膚過敏。
最近,家住上海市寶山區的劉女士就因誤信傳言,匆忙前往醫院就診。她回憶道:“當時,我穿著吊帶衫在馬路上騎行,好像被蟬尿淋到,肩膀突然有刺痛感。想到網傳蟬尿有害,就趕緊去找醫生檢查。”經診斷,劉女士的肩膀疼痛并非蟬尿所致,而是長期伏案工作疊加空調直吹受寒引起的。
事實上,夏季真正可能導致過敏的“元兇”往往被人們忽略。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季香云介紹道:“皮膚過敏的誘因比較復雜。像刺蛾、毒蛾這類昆蟲,具有較強的致敏性,人體一旦接觸,就很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即便是看似無害的蝴蝶,其翅膀上的鱗片,皮膚敏感的人接觸后也可能會過敏。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適宜蚜蟲、介殼蟲等刺吸類昆蟲繁殖,其數量會大量增加。這些昆蟲會分泌一種名為蜜露的含糖液體,其含糖量高且質地黏稠。當蜜露附著在物體表面并沾上灰塵后,很容易滋生霉菌,進而可能引發煤污病。”
“大家在戶外活動后及時清潔皮膚,過敏人群遠離密集蟲群區域即可,無需恐慌。”王紅楓說。
相關新聞:專家詳解今夏上海蟬增多原因
今夏,上海市民普遍感覺蟬特別多,這是為什么呢?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季香云認為,多種因素疊加導致了蟬的數量激增。
首先,蟬的生長存在“大小年”現象,今年恰好遇上“大年”,不同生長周期的蟬集中出現,使得今年蟬的數量格外多。其次,氣象條件起到了助推作用。記者查閱上海地區氣象數據發現,2024年秋冬平均氣溫較常年高出1.2攝氏度,這可能有利于土壤中蟬卵的孵化;而今年夏天的多場降雨及隨后的高溫暴曬,營造了適宜的土壤溫濕度,為蟬的發育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使其得以順利破土而出、爬樹蛻皮,進入短暫的成蟲期。
雖然今年蟬的數量增多,但蟬成蟲的壽命極短。以黑蚱蟬為例,成蟲壽命僅有十幾到二十幾天。不過,這短暫的成蟲期,背后是漫長的孕育與生長過程。
雌蟬會用尖銳的產卵器在嫩枝上刺出小孔作為“育嬰房”,每個孔中產4枚到8枚卵,一根枝條上的孔可多達數十個。產卵完成后,雌蟬便結束了生命。來年夏天,蟬卵在陽光催化下孵化,直徑約1毫米的初齡幼蟲隨風飄落地面,隨后憑借本能鉆入土壤深處,開始平均3年到7年、最長可達17年的蟄伏。其間經歷4次蛻皮后,幼蟲才會破土而出,迎來成蟲階段。
季香云認為,城市中蟬的數量增多,恰恰是上海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的信號。隨著9月臨近,蟬鳴將自然消退,等待來年再次奏響生命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