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全球垃圾場甲烷排放有了更準的“衛星尺”。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研究團隊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開發了一種量化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的新方法,精確測量了全球垃圾填埋場的甲烷排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雜志。
垃圾填埋場是全球第三大人為甲烷排放源,貢獻了約18%的人為甲烷排放。精準監測垃圾填埋場的甲烷排放,對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傳統地面測量和模型估算方法存在覆蓋范圍窄、精度低、成本高等問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空間分辨率達30米、光譜分辨率達10納米的先進遙感衛星,結合創新算法,成功識別并精準量化了全球102個垃圾填埋場的甲烷排放。研究表明,垃圾填埋場的管理方式顯著影響其甲烷排放,露天垃圾場(無嚴格防護措施)的平均甲烷排放強度是科學管理的衛生垃圾場的4.8倍。
研究還發現,當前廣泛使用的全球大氣研究排放數據庫,嚴重低估了露天垃圾場的甲烷排放量。“我們的方法第一次從全球尺度,系統評估了不同填埋管理方式下的甲烷排放差異,并為修正現有數據庫的偏差提供了科學依據。”論文第一作者、空天院博士生童浩然介紹。
基于這一進展,研究團隊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完善垃圾填埋設施,并建議建立全球衛星監測數據共享平臺,確保資源有限國家能平等獲取關鍵排放數據,共同推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
“衛星遙感技術能以傳統方法無法企及的時空分辨率,在全球范圍內統一量化垃圾填埋場的甲烷排放。”論文通訊作者、空天院研究員程天海說,“新方法不僅提升了監測精度和廣度,為全球甲烷監測提供了新方案,也將為制定減排政策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審稿專家高度評價了這項研究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他們認為,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使垃圾填埋場監測能獲得更清晰、全面的數據,代表了遙感技術在固體廢物領域的潛在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有望推動監測模式從過去孤立、零散測量,向類似天氣預報的大規模、連續性監測體系轉變。
(空天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