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夜幕初垂,東部戰區某部作戰研究室內燈火通明,一場聚焦新質作戰問題的專題研討會正在進行。剛剛被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高級工程師王超手持激光筆,站在匯報席前,向戰區指參人員、技術專家講解其團隊如何將某領域復雜作戰體系拆解轉換為可實現的技術模型。與會人員緊盯大屏上的作戰動態構想圖,聽得聚精會神。
這是戰區官兵潛心研戰的一個縮影,也是王超多年來在戰區工作的一種常態。他說:“我們差的從來不是勇氣,而是讓勇氣落地的技術。現代戰爭已進入到體系對抗、認知博弈的新階段,我們必須瞄準對手,聚焦科技創新,強化手段運用,為高效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2016年,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組建戰區,“聯合制勝”成為首批“戰區人”共同追求的目標。王超所在的單位調整組建后,職能任務也由保障單一軍種向服務聯合作戰拓展。
“投身改革強軍不僅要做好角色轉變,更要按照強軍目標進行全方位自我重塑。”王超說。面對全新的聯合作戰指揮保障需求,他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指揮、研技術之中。白天,他進入指揮席位,認真學習指揮流程,記錄作戰需求;深夜,他帶著數據鉚在機房推演算法。
一次聯合指揮演練中,某類數據分析準確率不足35%,影響了指揮決策效率。王超分析研究后,發現已有參數設置和分析手段難以在短時間內支撐數據分析能力提升。
“技術戰打的就是時間差,必須趁敵人還沒反應過來就給他致命一擊。”王超說。他隨即緊急攻關,連續奮戰16個小時,最終將該類數據分析準確率大幅提升。
經此一役,王超更加堅定了“技術必須服務于戰場,才能真正體現價值”的努力方向,他自學并精通了5種計算機編程語言,熟練掌握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解決多項聯合作戰指揮保障難題,榮立二等功。
王超從軍校研究生畢業時,導師曾極力推薦他留校任教,或是到科研單位工作,父母也讓他選擇相對舒適、能夠顧家的工作環境。但他覺得,“軍人的價值不是在舒服的環境中彰顯,而是在艱苦復雜的考驗中錘煉”。他毅然選擇重回老部隊,再次扎進作戰一線,和戰友們一起日夜值守陣位、鉆研裝備、查找“瓶頸”,帶隊攻克了多個困擾部隊戰斗力提升的“老大難”。次年被選調到某新組建單位后,他帶領團隊加班加點,3年內完成了多項關鍵任務,實現9項重要突破。這些積淀,成為王超奮戰在戰區聯合指揮保障科技戰線上的堅實根基。
王超說:“聯合戰場瞬息萬變,信息環境錯綜復雜,我愿成為穿透戰爭迷霧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