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儲”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作為全球最大的制氫國,我國在儲氫環節仍存在補短板需求。
7月25日,由中鹽集團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的“大規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在江蘇常州正式開工建設。這標志著我國在基于鹽穴的大規模儲氫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大規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的開工,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長劉亞芳在開工儀式上評價,該項目填補了我國大規模鹽穴儲氫領域的空白,同時將為破解氫能氣態儲存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提供實踐樣本。
“大規模鹽穴儲氫”項目由中鹽集團和清華大學合作,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天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開展。該項目將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鹽穴儲氫全套技術體系,以推動鹽穴儲氫的規模化產業應用。
鹽穴儲氫,顧名思義,就是將氫氣儲存在地下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鹽穴中。記者了解到,依托深層巖鹽構造,鹽穴儲氫具備儲量大、密封性強、安全性高等顯著優勢。其規模化實施,將有效提升我國氫能產業鏈的完整性、安全性與自主性。然而,鹽穴儲氫也面臨不少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為加快突破鹽穴儲氫關鍵核心技術,“大規模鹽穴儲氫”項目于2024年正式立項。“項目聚焦大規模儲氫面臨的安全、高效、經濟等核心問題,全力攻克地質空間優選、新型材料研發、洞室結構設計、循環儲釋調控等關鍵技術瓶頸。同時,建設地質大規模儲氫驗證平臺并開展試驗研究。”清華大學教授、項目負責人梅生偉介紹。
此次開工的“大規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由中鹽集團承擔。工程規劃新建2組鹽穴,形成2口注采氫井和2口注排鹵井。作為大規模地質儲氫試驗驗證的工程載體,該工程將開展循環儲釋氫性能試驗,為鹽穴儲氫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看來,鹽穴儲氫是破解氫能全產業鏈貫通難題的“金鑰匙”。他認為,“大規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將地下鹽穴空間轉化為氫能產業的“能量寶庫”,打造鹽穴儲氫創新范式,必將在我國能源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課題的深入推進,我們將圍繞地下鹽穴儲氫進行關鍵技術攻關,聚焦我國氫能戰略儲備能力提升,為未來氫能產業大規模應用提供重要基礎設施保障。”中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耀強談道。
據悉,目前全國已投入使用的鹽穴儲氣庫中,中鹽集團參與建設的數量達94%,這些儲氣庫在我國天然氣市場發揮了重要的調蓄和保障功能。“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探索鹽穴在儲能、儲氫、儲氦、液流電池等更多賽道、更廣領域的應用,努力構建鹽穴‘多能并儲’新格局。”李耀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