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宋迎迎 通訊員 肖玲玲
前不久,在海洋科技大市場的牽線搭橋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與青島浩賽機械有限公司達成產學研合作。雙方將聯合研制一套海洋牧場多參數環境監測系統,用于實時掌握海洋牧場養殖環境狀態,以提升養殖效率與安全性。
青島高校院所眾多,前沿技術頻出。為促進科研繁花結出產業碩果,青島市科技局、青島高新區管委會聯合創建海洋科技大市場,著力打造多元主體協同、線上線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轉化良好生態。
50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大廳、7.6萬平方米的垂直領域成果轉化基地,展示區、洽談區、科技服務機構辦公區一應俱全……在青島高新區,海洋科技大市場線下載體功能完備。在青島市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青島工研院”)的牽頭運營下,該平臺成為連接科技成果供給、需求、服務三端的“橋梁”。
“海洋科技大市場是一個各類科技要素高度集中、高效流通的‘大超市’。”海洋科技大市場負責人、青島工研院院長滕云楓介紹,平臺聚焦成果轉化難點堵點,提供成果發布、交易評估、創業孵化等全鏈條服務。
以成果轉化基地為例,這一載體不僅為待轉化項目和成果提供物理空間,還提供創業培訓以及小試、中試等研發服務。目前,該基地已衍生孵化企業60余家。
今年6月,一場“青島好成果”季度匯演活動“吸睛”無數。現場,來自中國海洋大學、康復大學、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集中路演,為高質量的技術成果尋“婆家”。
這樣的路演活動,在青島頻頻上演。為助推前沿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高效對接,海洋科技大市場在線下打造了“青島好成果”品牌活動。技術經紀人深入高校院所追蹤待轉化成果,走進企業挖掘技術需求,并通過定期開展的項目路演、產研對接等活動,幫助供需兩端精準匹配。目前,海洋科技大市場已建立起“月度路演—季度匯演—年度優選”的體系化成果轉化模式。
過去一年,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楊建明團隊的“光合固碳產能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跑出了成果轉化“加速度”。其高效轉化的背后,是技術經紀人、青島工研院創業服務部部長段繼文的牽線搭橋。
原來,段繼文在去年舉辦的“青島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產學研對接會上,了解到楊建明團隊的項目轉化需求。她“量身定制”轉化方案,不僅解決了項目團隊的融資難題,還協助他們依托成果成立喜海生物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為其提供中試研發場地,助力開展噸級放大試驗。“找場地、找資金、找政策,項目需要什么,我們就依托海洋科技大市場的資源優勢對接什么。”段繼文說。
近日,海洋科技網上大市場正式上線,搭建成果大廳、需求大廳、服務大廳及資源中心,幫助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在線對接,推動創新資源便捷共享。
“海洋科技大市場構建起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累計篩選發布4000余項科技成果,征集1000余項企業創新需求,舉行300余場次產研對接活動。”海洋科技大市場辦公室負責人陶瀚超介紹,平臺暢通了科技成果發現、遴選、對接路徑,推動達成合作129項,促成技術合同交易超2.4億元、融資超3億元。
目前,海洋科技大市場正立足青島,不斷延展技術轉移轉化版圖,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浙江大市場、鄭州大市場等達成戰略合作,持續融入全國技術轉移服務網絡。未來,海洋科技大市場還將進一步發揮橋梁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以海洋科技創新為特色,我們將不斷加強產研對接、深化產研合作,推進與沿海沿黃區域技術要素的互聯互通,努力建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大市場。”青島市科技局局長李天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