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師浩 張森虎
盛夏子夜,解放軍駐疆某部施工陣地機械轟鳴、煙塵彌漫。機械駕駛室內一名老兵持強光手電照向施工面,用沙啞的大嗓門叮囑操作手:“一定要將誤差降到最低!”
老兵名叫雷耀明,是該部技師、二級軍士長,他正在帶隊執行某施工任務。入伍以來,雷耀明始終像釘子一樣鉚在施工陣地,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陣地鐵人”。“八一”前夕,他被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雷耀明所在的連隊曾經被授予“硬骨頭六連式”榮譽稱號,連隊官兵個個頂呱呱、過得硬,雷耀明更是出了名的“硬骨頭”。
一次施工任務,機械突然拋錨,儀表各項數據顯示正常,機械卻無法動彈,修理工換了好幾波卻始終找不出問題。剛下夜班的雷耀明聞訊后,立即趕了回去。經過判斷,他決定對裝備的零部件逐項排查。幾十噸重的鐵家伙,零部件數不勝數,單是配件目錄就有600多頁。從早晨8點到次日早上6點,雷耀明一直趴在機械上,餓了就吃點壓縮餅干、渴了就喝口礦泉水。經過22個小時的搶修,故障終于排除。看著機械又“嘟嘟”運轉起來,戰友才意識到,雷耀明已經3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沒有吃一口正經飯,他“鐵人”的名號也就此叫開。
這些年,雷耀明幾乎把連隊的工種崗位干了個遍,熟練掌握并精通工程維護、機械操作與維修保養等多種專業技能。一次,雷耀明聽聞兄弟連隊某機械液壓臂在伸縮時頻繁出現故障,三兩天就要進行維護,與廠家技術人員溝通更換配件后,仍得不到根治。就在單位決定返廠維修時,雷耀明站了出來。
“施工裝備變化快、技術更新快,光吃老本怎么行?困難面前就要主動出擊!”經過三天兩夜的搗鼓,雷耀明終于找到問題癥結,向廠家提出具體改進意見,徹底解決問題。
“兵越當越老,技術越來越新。唯有不斷鉆研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淘汰。”雷耀明說。
近年來,隨著國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轉變,雷耀明學習的步伐一刻也不停歇。入伍時僅有初中學歷的他,不僅自修了大學本科課程,還時常利用探親休假等時機到地方培訓機構、機械工廠參觀學習,不斷給自己加壓充電。去年,單位引進某新型裝備,為盡快使裝備發揮效能,雷耀明帶領班組人員日夜研究。經過連續數天反復操作實踐,雷耀明給新裝備量身打造出一套全新的施工流程,既提高了施工效率,又解決了零配件損耗高的問題,使新裝備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戰斗力。
如今,雷耀明已服役超過20年,但他始終長期扎根在施工一線。班里的年輕同志對他說:“雷班長,你都是老同志了,怎么還這么拼呀?”他回答:“只要穿著這身軍裝,還在這個崗位上,就要做到‘在位一分鐘,干好六十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