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7月23日,海關總署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監管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免關稅貨物稅收征管暫行辦法》兩個政策文件。29日海南省新聞辦公室新聞通氣會上,海口海關負責人對新政深入解讀。
海口海關副關長田濤介紹,《監管辦法》明確全島封關后海關監管要求;《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貨物稅收征管暫行辦法》明確加工增值計算方法以及計算公式中各組成要素價格的確定方法、企業申請享惠需要履行的程序性要求等內容。“封關運作后,海關監管更加突出貿易自由便利,遵循‘一線’放開什么,‘二線’就管住什么原則,兼顧精準管住和高效便捷。同時,逐步擴大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適用范圍,提升政策優惠空間。”田濤說。
封關后“一線”“二線”通關便利化升級
“封關后,除依法需要檢驗檢疫或者實行許可證件管理的貨物外,海關將對進口‘零關稅’貨物、保稅貨物等按規定實施徑予放行。”田濤介紹。
徑予放行是海南自貿港“一線”進口的一種通關便利模式,早在2020年6月,該項政策就率先在洋浦保稅港區開展試點,并逐步擴大到海口綜合保稅區、海口空港綜合保稅區和洋浦經濟開發區。一般進口報關單需要申報105項數據,符合徑予放行的貨物限定為不涉證、不涉檢的“零關稅”貨物或保稅貨物,為此簡化申報項目到33項,企業僅填報必要的貨物信息,大幅壓縮申報項目。由于徑予放行貨物不涉檢、不涉證、不涉稅,風險較低,一般被布控查驗的可能性較小,貨物可快速放行。
田濤介紹,“二線”僅對“零關稅”貨物、享受加工增值政策的貨物、放寬貿易管理措施等三類貨物實行管理,大多數貨物及人員、交通運輸工具出島仍按現行規定管理。在“二線口岸”設置海關監管通道和非海關監管通道。海關在海關監管通道對三類貨物實行管理,其他國內流通貨物經非海關監管通道通行,按現行規定管理,最大程度便利海南與內地貿易往來。對三類貨物海關創新實施“分批出島、集中申報”通關模式,企業可先辦理貨物“二線”出島手續,后續再集中辦理報關申報手續,有效提高通關效率。此外,為進一步簡化“二線”出島申報手續,海關大幅壓縮“二線”出島申報項目,“二線”報關單項目從105項簡化至42項。
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進一步優化
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作為海南首創性政策,實施4年來試點范圍逐步擴大。海口海關副關長田濤介紹,此次結合實施情況對政策進一步優化完善,封關后政策主要在四方面做了調整優化。
一是放寬了企業享惠門檻,取消對享惠企業鼓勵類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60%以上”的限制條件,部分鼓勵類產業營收占比達不到總營收60%以上的企業也可適用政策享惠。
二是擴大了進口料件范圍,在此前僅允許保稅貨物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將“零關稅”貨物納入適用范圍。封關后,企業進口“零關稅”貨物開展加工也可適用政策免關稅,可有效發揮“零關稅+加工增值”疊加效應。
三是將海南自產料件納入增值部分,經認定的海南自產貨物(自產貨物的認定由海南省負責)價值可從境內采購料件價格中扣除,相當于將自產貨物價值納入增值部分,更有利于企業加工制成品增值率達到或超過30%,享受免關稅政策。
四是擴大了加工增值累計的適用范圍,試點期間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深加工結轉總體增值超過30%的貨物內銷適用加工增值政策,封關后保稅累計由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擴大到全島,鼓勵企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
打造與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海關智慧監管模式
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后,海關監管范圍從“一線”延伸至“二線”,通關便利化要求更高。海口海關副關長田濤表示,海口海關將進一步創新監管模式,按照“智慧監管、信用監管、順勢監管、協同共管”的思路,打造與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海關智慧監管模式,以實現高效精準監管和口岸快速通關。
在智慧監管方面,建設海關智慧監管平臺,打造基于大數據的智慧監管體系,與有關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29.7億條數據進入大數據池,建立147個風險特征庫,搭建93個數據模型,開發多個智慧監管場景,應用智能定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實現自動化監管、智能化預警。在“二線口岸”運用智能化檢查設備提升監管效率。目前,10個“二線口岸”均配置H986等智能化檢查設備,被布控查驗的貨物優先運用H986實施無侵入式查驗。
信用監管方面,聯合省營商廳建立“二線口岸”信用通關制度,對全省7萬多家外貿經營主體實施信用分類管理。已聯合省營商廳建設“二線口岸”信用監管平臺,接入20余家單位的信用數據321萬條,完成6個“二線”信用通關場景建設。
順勢監管將海關監管嵌入貨物出島流程,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站放行”,依托大數據池和智能風控模型研判風險并下達布控指令,加強與安檢部門合作提升效能。
協同共管方面,與行業主管部門合作,建立“零關稅”、加工增值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反走私聯防聯控等機制,確保監管有效、通關快捷高效。